首页 > 历史 >

档案寻访 | ⑯20多年,他用考古线绘替器物说话(4)

2018-12-05 18:27:46 网络整理 阅读:175 评论:0

线绘这么多年,方向明也有“痛并快乐着”的时候。

在画瑶山遗址的玉器时,他按着一个一个墓的分类来画,画了一件玉琮后紧接着的可能是件玉钺。但画反山遗址的玉器却换了一种分类方式,是按照器物的类型来分批画,也就是画完所有同类型器物再换另一批。

方向明说:“按器物分类有一个好处,我能在重复画的过程中,不断加深思考,琢磨得更透彻。”

不过,还有一种情况,或许会让许多读者听着就“挺崩溃”。瑶山遗址中出土过良渚人的串饰,一串上面串着两三百颗珠子。虽然珠子画起来相对简单,但每一颗在绘图前都需要重新测量。

档案寻访 | ⑯20多年,他用考古线绘替器物说话(4)

反山M12:91镦纹样

“圈圈圆圆圈圈”,有没有把你绕晕?

画图那么多年,让他觉得最难画的,就是拿针管笔画螺旋线。

“画螺旋线的时候,不能够重叠,所以手不能抖。还有不少螺旋,是互旋的,两根线组成在一起,画起来更费劲。”如此大的手工量,对一般绘图者来说,是难以接受与坚持的。但方向明却在其中找到了无限乐趣。“我没有专门学过美术,但线绘是可以熟能生巧的,只要认真琢磨,耐心地画,便能够逐渐掌握,此外没有捷径可走。”

档案寻访 | ⑯20多年,他用考古线绘替器物说话(4)

坚持线绘的这些年中,方向明愈发体会到了“自己动手”的优势。

“画完后,我对器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,从而能对器物有更好的把握。”方向明告诉记者,画图的过程中,自己就会进入与古人对话的状态。为什么这条线会这样刻?这件器物到底是怎么做的?是否有多人合作制成了这件器物?诸如此类的问题源源不断地从他脑海中冒出来,在观察中提出疑问,又在疑问中收获发现。

就这样,这种“沉浸式”的画法让方向明收获了更多快乐与惊喜,研究自然也越来越深入。

档案寻访 | ⑯20多年,他用考古线绘替器物说话(4)

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两晋灯盏的定焦照片和临摹线图

如果说,考古绘图是一项与耐心赛跑的工作,那么,敏锐的观察力就是整理者和绘图者需要具备的功底。这份观察力事关领会器物的根本,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。考古测绘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可选,唯有多观察多画多思考,才能熟能生巧,加深领悟。

在这些费时费力、年复一年的辛苦背后,正是考古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、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以及对文物遗产始终不变的敬畏心。

“将考古线绘画出学术内涵与艺术美感虽不是件易事,但通过耐心的练习,慢慢磨练,还是能够找到科学与艺术统一之处。”方向明也常常对所里的年轻人说,平时多练习,勤思考,时常琢磨该如何反映器物的特征与结构,打好扎实的基本功,让这项贯穿于考古过程的工作始终充满魅力。

(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