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读经典,学听“话外音”(2)

2018-07-20 11:08:18 网络整理 阅读:158 评论:0

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,前后陈谏二百余事,大多被太宗采纳。他认为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建议太宗广开言路。魏征病卒后,太宗痛惜“遂亡一镜矣”,可见对他的器重。唐太宗即位初期,因隋鉴不远,故能励精图治。但随着功业日隆,生活渐加奢靡,“喜闻顺旨之说”,“不悦逆耳之言”。魏征以此为忧,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,他围绕“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”的主旨,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虚心纳谏,用人时要知人善任,生活上要崇尚节俭,提醒太宗“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”。这些肺腑之言,让太宗十分信服又万分感动,他重用魏征等诤臣,开创了历史上的“贞观之治”,真正实现了“垂拱而治”。这些文章启示领导要想听到真话,关键是要有敢听真话的气度,从善如流、闻过则喜,才能营造下级敢讲真话的氛围,从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

听锣听声、听话听音,领导要有悟得透弦外之音的智慧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不少人“逢人只说三分话”,在关键处语言较为含蕴,或旁敲侧击,或只言片语,或话中有话,面对这种情况,领导要有较强的敏锐性,善于捕捉细节,听得出“话外音”。《古文观止》中有不少此类篇目,《触龙说赵太后》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。

《触龙说赵太后》写触龙在太后盛怒、坚决拒谏的情况下,先避开矛盾,以自己的小儿子说事,阐明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”,必将导致“近者祸及身,远者及其子孙”,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,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,当“为之计深远”。由于说理透彻,赵太后听出了弦外之音,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,以长安君作为人质,齐国终于同意出兵,有效化解了危机。

读经典,学听“话外音”(2)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齐相邹忌在与妻、妾、客的对话中,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、敬畏者、有求者包围的人,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。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,终于使威王开门纳谏,从而出现进谏者“门庭若市”、最终“战胜于朝廷”的大好形势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