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郭嵩焘,“铁屋子”中的清醒者

2019-03-09 20:12:54 网络整理 阅读:185 评论:0

鲁迅在呐喊序言中曾做过这样一个隐喻,“假如一间铁屋子,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,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,不久都要闷死了,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,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。现在你大嚷起来,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,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,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?现在将要窒息而死去的人,因为几个稍微苏醒的人起来大喊大叫,,不遵守规矩,而群起殴之,那是呐喊者就成了悲剧的主角,或则鼻青脸肿,或则哑然无声。

郭嵩焘,“铁屋子”中的清醒者

郭嵩焘,湖南湘阴城西人。晚清官员,湘军创建者之一,中国首位驻外使节。郭嵩焘是一个“箭垛式”的人物,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,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放冷箭,在我们看去,郭嵩焘似一个马蜂窝,满是空洞。

1875年在云南”马嘉理案“的发生,英国籍此要挟中国,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,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“通好谢罪”。八月,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。消息传开,顽固派纷纷指摘、讥讽,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:“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不容于尧舜之世;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在当时仅仅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。但是在郭嵩焘看来这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,,让他深入到对方异样而陌生的国度,那是有别于儒家生活的异族,但你必须放下身段,虚心面对西方文明。但是那时候的士大夫们无知狂妄而胆怯,见洋人时抱着天朝上国的矜持,但被洋人所戏弄,背后却又只能像阿Q一般骂人又不敢出声。

郭嵩焘顶着一片的骂声,将自己的家人亲信安排好后,便踏上开往英国的轮船。《使西纪程》是郭嵩焘自上海乘船到伦敦50天的日记,不过两万余字,由他本人整理出来之后抄录寄给总理衙门刻板刊行,用来研究洋人事务的参考。但是谁又曾想到,《使西纪程》如同苍蝇一般的声音,吓醒了熟睡的国人,郭嵩焘本来计划逐月编写的计划不得不暂且搁置。那么《使西纪程》具体写的内容是什么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