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婺源三雕里的人文色彩与学问讲究(2)

2019-01-07 11:06:19 网络整理 阅读:128 评论:0

( 在古代,平民的墓叫“坟”; 身份高一些的叫“冢”;帝王的墓是“皇陵”; 圣人的墓才叫做“林”。所以,“文公山”也叫“文公林”。只不过此“林”是朱熹的上人而已。)

婺源三雕里的人文色彩与学问讲究(2)

婺源三雕里的人文色彩与学问讲究(2)

“文公山”中的“积庆亭”的“三雕”精美之致,实为国内罕见。狮马麒麟威严高贵,云龙纹石豪华庄重,吉鸟灵兽惟妙惟肖,亭脊上的正吻、脊兽,角戗、翘宇迎四方风霜雨雪,以精致的“三雕”展示“文公山”的风采。可惜先毁于兵燹后毁于“文革”,再也难以还原其本来面貌了。

婺源三雕里的人文色彩与学问讲究(2)

洪村光裕堂避鼓石雕是明代作品。整座石雕高 1.6米,座基是“暗八仙”浮雕。葫芦暗喻铁拐李,横萧隐指韩湘子,座基上的腾云花浪托着一面硕大无朋的圆圆石鼓面。它是放在祠堂门口或祠堂庭内的天井处的。避鼓的实用功能,就是宗族进祠堂祭祀时,老翁给小孩行礼时的规避物。明清时期,宗法严谨,论资排辈,长幼有序。在宗祠祭祀时,小辈见了长辈一定要行大礼。八十岁的皓首老翁若是见了比自己辈分大的十岁孩童,都得呼爷唤叔行大礼。有了避鼓,老幼在祠堂相遇,辈分小的老翁就得主动站到避鼓石边,让鼓面遮住自己,避免尴尬的行礼。婺源是儒乡,最讲究礼仪,这种避鼓就随处可见了。

标签:婺源 族长 木雕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