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

2019-03-15 05:39:33 网络整理 阅读:173 评论:0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

唐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,大唐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,在范阳(今北京)发动叛乱,史称“安史之乱”。叛军迅速攻下了太原、洛阳,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。

第二年六月(公元756年),安禄山的军队开始进攻潼关,兵锋直指京师长安,京畿附近的河东、华阴、上洛等郡官吏望风披靡,纷纷弃城逃跑。

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头,已经能够清楚得感受到叛军铁蹄扬起的萧杀气氛。

时年七十一岁的李隆基,早已丧失了当年的豪气与雄心,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平定这场席卷半个江山的叛乱,更不知道该如何以这副天子之身去面对范阳的刀马。

此时,与李隆基一样方寸大乱的杨国忠,向李隆基建议,“幸蜀”。

也就是逃往四川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

杨国忠提出这个建议当然是有私心的,蜀地是他的老巢,到了那里,他可以依评自己在那里的势力,继续将玄宗与自己牢牢绑在一起,这样,只要玄宗的牌子不倒,只要天下的节度使仍愿意拱卫李唐皇室,那他眼下所拥有的权势与富贵便可继续持续下去,安禄山、史思明的反叛,不过是他仕途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。

但也许是如火的军情烧乱了他的思维,也许是他内心中自私的部分彻底压倒了理智,一向善于揣摩人心的他,此时却完全没有注意到,在朝堂之中酝酿开来的那份剑拔弩张的气氛。

这朝堂上的人,又有哪个不知道剑南是杨国忠的老巢,可又有哪个人会希望继续由他来把持大唐的朝纲。

这么大的乱局,总得有个人来承担罪责。

次日,唐玄宗登勤政楼向长安百姓许诺:朕要亲征。但当天晚上,便命令禁卫军首领陈玄礼准备车马,调动亲军,并于第二天清晨带领百官、妃嫔、宫人,仓皇出逃。

这个曾经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屈一指盛世的皇帝,现在居然懦弱到,要用他长安子民的血肉之躯去抵挡范阳兵马的铁蹄。

那位平定韦后与太平公主之乱的青年英主,那位与姚崇、宋璟、张说、张九龄这些千古人杰共商国是的盛世天子,那位明知李林甫“妒贤嫉能,无人能比”却仍敢让他登宰相位的自大皇帝,到了此时此刻均已烟消云散。

安禄山的大燕军队攻入潼关的这一年,李隆基七十一岁。

逃难之路充满艰辛,车马劳顿,补给不足,相比于这些切实的苦难,长安百姓在叛军铁蹄蹂躏下发出的哭喊声,对李隆基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了。

他现在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,至于其他的事情……百姓的安危,大唐的尊严,懦弱的迷雾已经遮住了他的眼睛,他再也看不到这些东西了。

之后,便发生了马嵬坡下的那件事。

当地的地方官员逃逸,无人供应军粮,又累又饿、怨气冲天的禁军发生了哗变,杨氏一门均遭屠戮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

杨贵妃虽然长居深宫、不知政事,但也成不了覆巢之下的完卵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