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4)

2019-03-15 05:39:33 网络整理 阅读:173 评论:0

既然晚年李隆基的理政水平依然在线,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的人不是他,而是唐肃宗李亨呢?如果他能像汉武帝那样,自己把自己搞出来的乱局收拾好,那他的晚年光景应该就不会那么凄惨,死后也不至于背负一个昏聩的骂名。

答案其实很容易回答,不过要是细分开来,应该是有三个原因。

首先是最直观的第一个原因:英雄迟暮。

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,李隆基已经七十一岁了。这在中国古代,妥妥能称得上是“高龄老人”了,而在平均年龄只有39岁的皇帝之中,能活到他这个岁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

看看历史上那些有大作为的君主吧,能活到70岁的又有几个呢?更别说活到那个年纪之后还能保持和过去一样执政水平的了。

一个七十一岁的高龄老人,就是再老谋深算、再有智慧,也不可能如年轻人、壮年人的那般充满斗志,这是生理因素决定的……至少在古代社会,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从这一因素的影响中跳出去。

想想当初的赵武灵王吧,一代英主最后居然活活饿死……

当然凡事也是有例外的……毕竟中国古代确实还有一位皇帝,年过八十还雄心勃勃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4)

其次是影响最深远的第二个原因:李林甫专权时期的白色恐怖,毁掉了唐玄宗在大唐官民心中的君恩。

其实“君恩”这种东西,在封建社会的官员心中非常重要,它是君臣之礼的一部分。正如《孟子》中所说的那样: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这句话,用现代人的语言去解释就是,一个国家要稳定(注意,稳定和强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),需要众多的既得利益者。

而李林甫在专权时期,大兴冤狱,排斥异己。先是借牛仙客事排挤张九龄、裴耀卿等人,又进谗言使李隆基杀太子李瑛、鄂王李瑶、光王李琚,之后又抓住李隆基对太子的猜疑之心,连续发起三次大狱;最丧心病狂的是,李林甫为了杜绝唐代“出将入相”的传统,竟然建议唐玄宗不再选用文臣为边关将领,这样一来,他就不必担心在朝廷外部出现自己的政敌了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