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5)

2019-03-15 05:39:33 网络整理 阅读:173 评论:0

李林甫的一系列建议和举措,不仅造成了蕃将做大的局面,为之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,也严重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,使得地方上官员的诉求难以反馈到中央,也隔断了中央官员与地方实权派之间的联系。地方实权派出身的官员进入不了中央,只能在地方上持续做大,中央朝廷里官员没有了上升的渠道,自然就会对皇帝生出怨愤。

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的结果,就是唐玄宗的皇帝权威变成了一个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,待到安史之乱爆发,将这种权威推翻在地之时,唐玄宗再想翻过身来,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。

而一个得不到臣下信任的君主,就算再有智慧、再有手段,也会像陷在棉花里的大力士,天大的力气也使不出来了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5)

至于这最后一原因嘛,则在于大唐帝国的特殊国情。

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,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人类的【希望之光】,就算是里根-布什-克林顿时代的美国也难以与之相比。强盛,富足,繁荣,文明,先进……所有寓意美好的词汇放在那个时期的大唐身上,都不会让人觉得夸张。

尤其是唐玄宗执政前中期的开元年间,虽然土地兼并、战备松懈的情况已经有了苗头,但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与繁荣的经济环境影响下,这些问题均得到了掩盖。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,唐朝就是永盛不衰的日不落帝国。

而之后的安史之乱,叛军在大唐境内势如破竹,各州县在叛军的铁提前望风披靡,毫无抵抗之力,则将民众和官员们对于大唐的固有印象被彻底打破,强烈的心理落差,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。

李隆基仓皇出逃,本就是极度丧失民心的行为,再加上大唐百年强盛,长安城头一次面临陷落的危险,百姓也好、军士也好,在面对光荣的过去和惨痛的现实时,心理上的落差是极其巨大的,而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,最终是要发泄在掌权者身上的。

杨国忠不够分量,杨家满门也不够天下人出气的,那安史之乱这一惊天之变的责任究竟该谁来担呢?

只能是唐玄宗了。

一个罪人,又如何能够担负得起重整大唐帝国的责任呢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5)

……

所以说,无论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都注定了唐玄宗李隆基,不能像汉武帝那样,亲手收拾由自己引发的乱局。他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,他曾经的皇帝权威也同杨贵妃的香躯一同,化作了马嵬坡下的一潭尘土。

没有青年时代的血气方刚,也没有壮年时代的果敢英武,没有文臣武将的支持,也没有百姓官兵的信任,只剩下一颗在剧变之下骤然冷静的脑袋、以及一点点已在身体里沉睡许久、刚刚醒乏过来的政治智慧,这样的李隆基,充其量也就是一只在死前对山哀嚎的病虎,虽然仍有些许的自保之力,但还想要呼啸山林、令百兽胆寒心怖,却已是不可能的了。

马嵬坡前李隆基,昔日英主已垂老,权威不再,又何来胆气呢?(5)

相关文章